用科研成果支撑绿色开采与勘查
自1957年成立以来,勘探技术研究所累计完成重要科研成果逾500项,其中15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包括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创造发明奖和新产品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31项。
勘探技术研究所紧紧围绕地质中心工作,在地质勘探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坚持生态文明战略和找矿突破并举,既瞄准国际*水平,又体现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研制了绿色勘查开采的技术与装备,其中地质勘查系列铝合金钻杆便于人工搬迁,减少了机台道路的占地面积,使钻探工作得以进入高原湖泊等生态脆弱地区;*的高精度受控定向钻井技术和高精度定向钻进中靶导向系统两项核心技术,应用于水溶性矿产和页岩气等开采,布井占地少,将相距数百米或上千米的井组在地下矿层连通,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开采方法;依托科研项目研制的多种型号钻机、绳索取心钻具液动锤、钻头等装备及自动化控制等技术,提高了钻探效能,实现了智能控制、精准钻进,这些装备重量轻、寿命长,节省了原材料,在各类科学钻探、地质调查、找矿领域广泛应用,做到了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绿色开采概念
呵护美丽国土,珍爱绿水青山,是所有地质工作者的情怀。勘探技术研究所正以自己尖端的科研成果支撑绿色勘查与开采,践行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托举起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崭新理念,朝着永续进步、造福人类、让地球充满生机的不懈追求奋勇前行。
近年来,贵州绿色开采,在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和生态建设方面,煤炭行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建设了以大柳塔为代表的一批示范矿区,目前我国千万吨矿井已接近50处,千万吨矿区在60处左右。建成了以黄陵二号煤矿等为代表的数字矿山,绿色开采概念,智能化开采工作面有47个。在煤粉型工业锅炉、水煤浆型煤、现代煤化工、褐煤提质等领域,也取得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基础理论研究有突破,关键技术有创新,实际推广有效果。
另外,以煤矿的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普遍推广,我国矿井水利用率达到近70%,井下分布式水库得到推广。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64%。建成了同煤塔山、神华宁东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了矿山开发与资源系统和谐交融的发展模式。我国煤炭智能开采技术在设备可靠性、智能化程度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采掘失调、运输环境复杂,采掘比高达1︰10,辅助运输用人多(占井下人员25%以上)、效率低、污染大。在设备与环境的耦合性和感知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无法实现对资源条件的精准探测和开采。二是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缺乏有效、低成本的绿色开采和综合治理技术。目前我国矿区生态修复率在30%左右,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估、预测、诊断等技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
在煤炭绿色开采方面,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进行煤炭开采时,需要以煤水空间组合特征研究为基础,以开采地质条分区为途径,煤炭绿色开采, 以采煤方法规划为手段,以防止隔水岩组隔水性损害为目标,以保护生态水位为核心,实现采煤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